戊戌將盡 再思「明君」

魏玓 AdiWei
3 min readJan 18, 2019

--

[不思舊 何論新]

戊戌將盡 再思「明君」

1888年,滿懷淑世抱負的康有為第一次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時弊,提議變法。當時的他30歲,而光緒呢,才18。

這份書,光緒當然是沒見到。先不說慈禧,光緒身邊的大臣們根本就把康有為看做狂悖之徒,不找個理由弄掉他,已經算是大恩大德了,怎麼可能幫他上呈什麼。

不過,此後康有為不僅持續上書,更和他的大弟子梁啟超等人,發議論、興組織、辦報館,風風火火,但求當今聖上有一天可以看見他。

1898年6月,機會終於來了。好不容易等到慈禧暫時放手,亟思作為的光緒,在頤和園召見康有為,給了他一個總理衙門章京的官,也等於給了他實施變法的許可,戊戌變法揭開序幕。

為了這一天,康有為等了整整十年。

十年,不算短,但應該也不算長。尤其是考量當時清朝內外大勢,康有為一展雄才的機會,來得讓他喜出望外。我們雖然無法得知他受詔的當下,說了些什麼,但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的描寫,應該相當合情合理:那當然是要讚頌皇上英明啦!

截圖自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Czlpvllfs&t=2081s)

不過,後來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英明的皇上和狂悖的書生,完全擋不住后黨的迅猛反撲,根本來不及施展抱負的康黨,死的死,逃的逃。經此挫敗,梁啟超開始懷疑君主立憲之路,轉而支持革命,後來還跟孫文合作。然而康有為卻變得更相信君權可以解決問題。

康有為認為,光緒是實現改革抱負的唯一依靠。他在逃亡日本途中甚至寫下:「有為過承知遇,毗贊維新,屢奉溫室之言,密受衣帶之詔。」翻成白話就是,我跟聖上關係密切,聖上不僅贊成我的理念,而且已經把大事託付給了我。

後來,孫文的革命路線成功了,但這只是從表面來看。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究竟哪一個更適合當時的中國?其實無法從成敗論之,更何況成敗到現在都還弄不清楚。

可以確定的是,康有為自始至終執著於等待一位「明君」的知遇和授權,他認為實施君主立憲也得由那位「君主」來發動與完成,但是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沒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這個執著,深深影響了楊度等人,並間接導致袁世凱再度走回帝制之路的悲劇(照馬克思的講法,應該叫鬧劇)。

不過話說回來,當時抱有淑世之志的知識份子,迷信明君,總還有一定的時代氛圍可以理解。

再過幾天,戊戌年便將盡。120年後,我們如何?

--

--

魏玓 AdiWei

傳播是專業,影視是興趣,寫作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