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玓
(本文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去年國片賣座第一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以下簡稱《鬼家人》)的主創團隊,以原片的故事宇宙和主要角色為基礎,發展出來眾所矚目的Netflix影集《正港分局》,前一陣子上線。雖然根據該平台收視排行顯示,《正港分局》連續幾週都高居第一,但我接收到的各方評價,包括社群媒體上的一般劇評,或是來自周邊朋友和學生,卻是以負評居多;講白一點,就是很多人覺得不好看。
歸納這些認為《正港分局》不好看的理由,也不複雜,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是歧視女性。有一個影視評論粉專認為,這部影集的男性角色都很正面或迷人;甚至,連最後破案的關鍵都是靠男性的「直覺」。可是,「讓人失望的都是女性。瘋狂的是女性。模仿的是女性。然後女性最後還得自殺!」這一點,讓她/他看不下去,覺得根本就不應該被拍出來,支持這則評論的人也不少。
不過這個理由,我並不贊成。
首先,檢視影視作品裡的性/別呈現,當然很重要,但是要用歧視女性的這個理由來評論影視作品,有時也會變得太簡單。這是因為,影視作品本來就是對現實社會的某種再現,既然這個社會還存在著性/別歧視問題,作品裡對這方面的呈現,也就不可能「完全正確」,還是得看作品的故事怎麼寫,敘事脈絡是什麼。例如,女性「自殺」這個行為,不能一律解釋為失敗或認輸,有時也是一種特定條件下,強烈的抗議和憤怒(《末路狂花》就是一個例子)。
當然,即便是台灣都已經進入「後同婚合法化」時代了,現實生活、媒體和影視作品裡對女性和多元性/別的歧視,還有很多。但是如果只是檢查角色的表面行為,就判定是某種性/別歧視,不僅對那些在故事和角色設定上,合理呈現某些「不正確行為」的作品不公平;也可能反而放縱了那些表面上好像很進步、很自由、很開放,但反而隱隱包藏著性/別歧視意涵的作品和作者。
從故事和角色設定來看,我覺得《正港分局》裡的男性角色不見得都很正面迷人,女性角色也不全都是討人厭或失敗者,合不合理尚在其次,但要說這是歧視女性的證據,似乎也不太有說服力。我認為,《正港分局》好看或不好看的關鍵不一定在這裡,至少不是這麼簡單。
至於《正港分局》不好看的第二個主要理由,比較直觀,也很合理。社群媒體上或是身邊的朋友,其中不少人是看完第一集(或看不完)就棄劇的,他們共同的意見就是「不好笑」,而且很生氣。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正港分局》的宣傳標榜這就是一部喜劇,而且從第一集開始就非常努力地搞笑,結果讓人覺得不好笑,觀眾當然要生氣。
不過,同樣的,我也認為「不好笑」這個理由可能太過簡單。因為你覺得不好笑的東西,也許別人覺得好笑,不能說自己的笑點就代表所有人的笑點。我這樣說,是有證據的。除了社群平台上確實看到有人覺得還滿好笑的之外,我那唸高中的女兒,還有她相近年紀的朋友,確實覺得有好笑的地方,而且是我親眼看到。換句話說,或許《正港分局》設計的笑點,是為特定的觀眾服務的,只是你不屬於那一群觀眾;也或許,儘管不是所有笑點都成功,但還是有部分好笑。總之,我認為不需要一竿子打翻,論定《正港分局》「一點都不好笑」;這裡面還有些細節值得追究。
我當初是滿肯定《鬼家人》的表現的,事實上,那時也是我女兒(那時還是國中生)告訴我,《鬼家人》在國中生觀眾群有多受歡迎,我才被說服去看的。看完之後,也真心認為《鬼家人》的製作和主創團隊,確實是當前台灣在商業類型電影操作上最成功的一群人。這也是為什麼我對《正港分局》有很高的期待,相信很多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也一樣。所以,不管看了之後的感受是好看或是不好看,我都覺得需要很認真仔細地分析一下,不能只是給個簡單的答案,因為這對台劇的發展很重要。
喜劇不好笑還能叫做喜劇嗎?
我們就先從「不好笑」這一點開始討論。
寫過好幾本喜劇編劇技巧專書的好萊塢編劇史提夫. 卡普蘭在被問到,他寫過也看過上千上百個劇本,最常在喜劇劇本裡看到的缺點是什麼?「劇本裡的缺點經常跟「好不好笑」有關。」(我個人認為這個一本正經的回答,本身就很好笑)他又接著說:「好不好笑是很主觀的」。
這個既驚人又平凡的答案正透露出,讓人發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確實也看過讓人捧腹大笑的劇情,對吧?卡普蘭倒也不是在吊人胃口,要認真回答的話,喜劇的關鍵其實不在笑話或笑料,而是在劇情和角色的塑造是否得宜(這其實不只是喜劇,根本是所有類型的好劇本必備的);如果角色和故事讓人產生共鳴,甚至感動,那麼他們身上所發生的有趣的事情、挫敗的事情、不合常理的事情都可以引起觀眾真心的發笑。反之,如果故事和角色塑造不對勁,那麼那些硬要塞進去的玩笑、跌倒、口吐白沫,就不好笑,甚至讓人厭煩。
程偉豪在宣傳《鬼家人》的時候也曾經很坦承說道,拍喜劇片真的很難。我覺得《鬼家人》雖然也還有進步空間,但它至少做到了百分之八十。在片中,許光漢飾演的直男刑警吳明翰,不小心牽連上了男同鬼魂毛邦羽(林柏宏飾演),這個設定本身就有戲劇張力。加上兩個人一個想要破案立功,一個想要解決俗念順利投胎,在衝突和合解的過程中,兩個人不只是都有合理的變化,也同時製造了感動和笑果。
然而,這個優點在《正港分局》裡不但沒有延續或進化,反而是嚴重崩跌了。或許是因為六集的影集結構,也或許是單純的敘事策略,導致《正港分局》必須將犯罪案件和破案過程複雜化,同時也成為敘事主軸。因此,木曜四團隊──尤其是飾演國文補教老師水源的邰智源,佔據了大量的戲份和敘事焦點;相反地,源自《鬼家人》的主要角色吳明翰、林子晴(王淨飾演),反而是被壓縮甚至扁平化了。
為了讓吳明翰的角色表現更單一明確,導致他在《正港分局》比《鬼家人》裡更中二、更無腦、更直男。儘管有一次他脫口罵了「死Gay」之後,轉頭對天上說了一句「對不起喔老公」,用來回應《鬼家人》裡的毛邦羽,而變成該劇用來大力宣傳的橋段;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劇情中,吳明翰的「回歸中二」,因為毫無變化,確實讓人覺得無聊,也就不好笑。
更慘的是王淨。林子晴這個角色,在《鬼家人》中之所以能夠和兩個男主角三足鼎立,正是因為導演和編劇為她安排了大量且重要的深度和反轉,林子晴成為一個神祕、多變、充滿魅力的女性,也讓王淨的演技得以發揮。但是到了《正港分局》,除了第一集她升任小隊長的出場讓人驚喜,接下來林子晴就找不到一個適切的角色定位──原來的神祕魅力在升官之後完全消失不見,為了配合「回歸中二」的吳明翰鬧脾氣,又要配合搶戲大師邰智源飾演的水源玩猜謎,不僅林子晴經常在劇情中迷茫,王淨的演出也跟著迷航了!甚至連理應是配角的新局長(原來的小隊長)張永康(馬念先飾演),都比她有深度和發揮空間哩!
這裡就牽涉到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歧視女性的問題。如果設定吳明翰回歸中二直男,那麼他講出那些中二直男的台詞,也就無所謂性/別歧視。問題是,需要為了製造笑料而扁平化這個角色嗎?難道不能讓他在經歷毛邦羽的調教之後,在言行上不那麼中二直男,甚至反過來變得尊重女性和接受娘娘腔嗎?這樣就說不出笑話、沒辦法搞笑了嗎?
同樣的,為什麼在《正港分局》裡不讓林子晴有機會繼續發揮她的強大辦案和決策能力呢?再讓她臥底,製造反轉,或是可以在智力和氣勢上真正跟水源分庭抗禮、鬥智周旋?《正港分局》要向《沉默的羔羊》致敬(事實上比較是亂七八糟的模仿,而不是致敬),把水源搞成漢尼拔醫生,不是說不行,但為什麼不一起讓林子晴更像史塔林探員呢(王淨絕對有達到茱蒂. 佛斯特演技高度的潛力)?把林子晴變強變立體,就不能製造反差和笑料了嗎?
別忘了卡普蘭強調的,只要角色和故事對了,笑話就會真的好笑。
喜劇節奏的奧妙
在一些報導和評論中看到,《正港分局》似乎有意模仿美國喜劇影集《荒唐分局》。雖然並沒有看到《正港分局》正式這樣宣稱(不過也沒有聲明否認),但這確實是個非常有趣的比較,剛好可以拿來分析《正港分局》的另一個問題:節奏。
任何類型的影視作品,節奏都是很重要的,但對喜劇來說,更是決定性的。因為同樣的笑點,一旦節奏不搭,好笑的也會變成不好笑,甚至變得超尷尬(大家只要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同樣的笑話由不同的人來講,效果可能天差地別,便可推知一二)。所謂的節奏,大致跟演員的表演和動作、運鏡以及剪接有關。
《荒唐分局》之所以受到歡迎和肯定,除了角色塑造成功、笑料與劇情完美搭配之外,還有非常傑出且具有特色的緊湊節奏。影集中演員的對白非常簡潔,表情和動作也都十分精準,加上靈活運鏡與明快剪接,毫不囉嗦的節奏,不僅實現了笑點,也放大了笑果。還有一點很重要,《荒唐分局》是情境喜劇,每一集都有一個不一樣的簡短故事作為主軸(重點是角色們的感情和狀態,犯罪案件反而只是背景),敘事結構本來就比較簡單明瞭,笑點鋪陳也更有效率。
然而,《正港分局》剛好就不是情境喜劇,而是有一個長篇故事的連續影集,要刻意參考情境喜劇的節奏,就算模仿了部分的運鏡和剪接,但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既要忙著放進笑料製造笑果,又要有效推動犯罪和偵查劇情,甚至還想要埋入關於傳統知識與社會變遷的議題和價值,不僅顧此失彼,沒有一項目標可以順利完成,而且還造成觀眾在觀看時接收天線的方向錯亂,這正是《正港分局》被認為「不好看」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點非提不可──雖然有點遲疑和不忍。邰智源(邰哥)一直是讓人尊敬的藝人,從電視時期各種短劇和模仿秀,到網路時期的一日系列,邰哥對台灣演藝圈的貢獻難以估量。但是很坦白地說,在《正港分局》裡,他的出場,不僅搶掉了其他角色合理的發揮空間,更糟糕的是,搞亂了整個故事推進的節奏。不曉得是他自己的主張,還是導演失職,邰哥刻意放慢的語調,和裝腔作勢的誇張表演,或許滿足了他模仿漢尼拔醫生的慾望,但對整個戲劇氛圍和原本應該更加明快的敘事節奏,卻是致命干擾。
敘事缺陷,還是製作缺陷?
就像文章一開始說的,《正港分局》的所有笑料,也不全都是無效的。例如,MBTI的梗,很多人覺得無聊,但是對國高中生來說卻可能很有趣。另外,像是補習班的情節,劇組顯然也是有好好做過田調,把國高中補習班的一些現象和氛圍捕捉得很不錯。可是,另一方面,實在無法原諒的爛笑話例子,也真的很多。例如,口吃法醫,與當過臥底的「8+9」刑警,富二代保全,這些角色和笑梗不僅毫無意義,無助於劇情,也看不出哪類觀眾會埋單。我雖然說我女兒看的時候覺得有好笑的地方,但她完全沒有急著想要看完,正是這部影集整體敘事策略不成功的證據。
再說,就算是瞄準國高中生的笑點來發揮,也不是不行,應該說,如果有團隊願意創作適合國高中生看的影集,歡迎都來不及。但是,我們當然希望製作團隊不只是單純利用那些可以討好國高中生的梗,而是真正幫青少年們說出心聲,或帶著《鬼家人》的年輕觀眾一起把觀影品質再往上提昇。況且,仔細想想,製作團隊的目標觀眾設定也還有疑問,最明顯的就是「沉默的羔羊」這個1990年代的梗。畢竟,要看懂水源第一次出現的那個打扮,以及他跟女警官在牢房欄杆內外的對話形式,顯然不是大部分國高中生容易做到的。
那麼,這個製作團隊到底想要幹嘛?一種可能是,他們想要一次完成很多目標,但是沒有一項做好。另一種可能是,他們只想要繼續消耗《鬼家人》帶來的紅利,沒有任何提昇戲劇或製片品質的想望。無論如何,《正港分局》的一籮筐問題,跟製作方針和決策的混亂脫不了關係。
金展花影業與程偉豪、殷振豪兩位值得期待的導演,當然也可以說,《正港分局》是他們想要往影集方向進擊的實驗,想要走出台劇不同的道路。有人要投資,有人要創新,好像沒有什麼好反對的。問題是,這場實驗失敗的代價,並不是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只是繳個學費而已。
《正港分局》消耗掉的,不僅是觀眾們對台劇原本就已經相當脆弱的信心,也消耗掉了當前台灣非常重要且最有潛力的兩位年輕明星──王淨和許光漢──的明星氣質與魅力。我是真心為他們感到遺憾,因為這些消耗是不可逆的,或至少是非常難以彌補和修復的。坦白說,台劇的生態和體質,容錯率很低,尤其是明星的養成,絕對還不到可以隨意承受這類實驗的階段,請各方製作團隊的往後決策務必三思。
得出這個結論,該不會被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