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距離」 — — 《我們與惡的距離》總評(上)

魏玓 AdiWei
6 min readOct 7, 2019

--

(本文部分劇透,請考量閱讀)

前言

半年前,《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造轟動。我還記得那時不僅是身邊的朋友和學生在談,連我那不太看劇的姊姊也傳Line來推薦,我就知道肯定事有蹊蹺(哈~)。不過因為事忙,也因為我每次一碰到「大家都在看」的劇或電影,就會刻意先避開不看的「壞習慣」,所以一直到前一陣子才把整部劇看完。

而如今時間剛好就到了金鐘獎的季節。《與惡》果然也不負眾望,入圍了多個獎項,最終也拿下了六項大獎。我在頒獎前幾個小時給了得獎機率的預測(如下)。因為我沒有機會看過所有入圍的其他作品,因此給的百分比基本上還是顯示我對入圍者的表現的肯定,但也加上一些外在形勢的考量(有時候某個入圍者的聲勢浩大,也會影響評審結果)。

預測50%以上且最終得獎的,或者標示50%以下但最後確實沒得獎的,都算我猜中(標示❤️)。

*戲劇節目獎 70% ❤️

*戲劇節目男主角獎 吳慷仁 50% ❤️

*戲劇節目女主角獎 賈靜雯 90% ❤️

*戲劇節目男配角獎 林哲熹 70% 洪都拉斯 50% 溫昇豪 20% 👀

*戲劇節目女配角獎 曾沛慈 70% ❤️

*戲劇節目導演獎 林君陽 50% 👀

*戲劇節目編劇獎 呂蒔媛 70% ❤️

*戲劇類節目攝影獎 高子皓、陳克勤、古曜華 30%

*戲劇類節目剪輯獎 李俊宏 70%

*燈光獎 葉明廣 50%

*美術設計獎 羅文璟、潘胤余 80%

如果扣掉攝影、剪輯、燈光和美術等技術工作獎項(這類獎項入圍者之間的差距較小,我的預測只能當作對於《與惡》中這些項目的表現評分),我的準確率是5/7,高達(?)七成喔!(可以改行了嗎?)

好啦,其實自誇中獎率只是好玩一下,重點還是在,我如何看待《與惡》中各個項目以及整體表現?做為2019年最重要也最傑出的台劇,《與惡》值得我們重新好好地評價一下。

「劇」與「育」的距離:關於故事與劇本

編劇呂蒔媛的劇本確實精彩,而且如果相關報導不會距離事實太遠,她真的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和力氣去進行田野調查和資料準備,也對相關議題(犯罪、司法、醫療、新聞媒體等)有非常深刻和完整的了解與觀點。要把這些大量的對一般觀眾而言非常困難的議題和內容,融入到流暢和動人的故事中,真的很不容易。環顧近年來台灣的電視編劇,呂蒔媛的這個劇本絕對數一數二。但我之所以只給70%,最主要也正是因為,我覺得她稍微貪心了,整部劇十集要埋入的觀點和理念實在太多了!

當然,太多或太少,原本見仁見智。但我認為太多的理由有二。第一,相關議題如此複雜,在有限集數內要好好傳達清楚,難免顧此失彼。我感覺全劇談得最好就是對於加害者、受害者以及雙方家屬這組艱困關係的描寫和探討,其他關於精神疾病、司法與政治(含死刑問題)、新聞媒體,甚至還試著擴大到階級等議題,雖然切到的點都算精準,但是理念傳達卻往往有些牽強或模糊不清。當然,本來就不應該要求一部劇要把這些議題都談好,或許當初劇本的設定就應該有所取捨。

第二,更重要的,我總認為,劇畢竟是劇,社會教育或理念宣導可以,但不應喧賓奪主,犧牲其他重要的部分。這裡說的首先是整部劇的結構。為了讓觀眾能夠迅速進入編劇所架構出來複雜議題的網絡之中,編劇從一開始就火力全開,讓幾位主角的相互遭遇,和面臨的困境很快地接踵發生;雖然也可以說很緊湊,但是有種好牌太快出光光的感覺,也讓觀眾觀賞的壓力非常沈重,沒有太多喘息的空間。如果是兩個小時的電影,這樣的結構或許問題不大,但十集的劇,卻不是那麼適當。這一方面讓觀眾因為一下子接收太多理念而變得比較麻痺,反而降低原本預期的傳達效果,也讓整部劇頭重腳輕,最後兩集幾位主角的結局都太過符合預期,也太過簡單直接而無法讓人回味再三。

其次則是由於為了傳達大量的理念,而對角色的塑造和演員表演帶來不好的影響,也難免在一些細節上有疏失。全劇幾位主角之中,大概只有宋喬安的角色塑造是最完整也最成功的,其他角色大多有些塑造不足或不夠具說服力。關於這一缺點,最大的受害者正是吳慷仁飾演的王赦,其次是溫昇豪飾演的劉昭國,但這個部分我稍後到演員的部分再詳談。

這裡只舉一個情節為例:為了把有關死刑和司法、政治的理念傳達出來,在第五集中,王赦因為李曉明無預警被執行槍決而喝了爛醉,跑到岳父母家中對老婆和岳父母發洩,這個動作可以理解,但是他(應該說編劇)卻藉這個機會大談死刑的意義,長篇大論,頭頭是道。一來似乎搞錯了辯論的對象,二來說教說太多,恐怕有反效果。要不是靠著吳慷仁的演技勉強撐著(其實也不是十分到位),這一幕實在有夠尷尬,堪稱整個劇本最「失敗」的一幕。

「過」與「不及」的距離:關於演員和他們的表演

前面提到,宋喬安是整部劇塑造最完整也最成功的角色。賈靜雯得獎致詞最後說她要「謝謝宋喬安」,再次證明賈靜雯是多聰明的演員。編劇把宋喬安這個角色塑造得太迷人了,就像是一個絕佳的考題,而賈靜雯把握了這個題目,並寫出一百分的答案。當然題目本身是有很高難度的。宋喬安把圍在自己外面的防衛堡壘越蓋越高、越蓋越高,但是內在卻越來越崩壞,越來越無助;最後的轉折和解脫,很難說服,也很難表演,但編劇完成了,賈靜雯也完成了。而且她沒有任何環節的失誤,每一次出場演出都精準無比。

接下來幾個重要角色的塑造,就一個比一個鬆脫了。先說情況較輕微,由曾沛慈演出的應思悅。在配角中,這個角色最不好演,起伏和掙扎最大,但卻也因此是最有發揮空間的。應思悅樂觀、體貼、溫柔,又有點天真甚至三八。但是各種遭遇逼著她傷心、憤怒、絕望,必須一再面對殘忍的現實,但曾沛慈把那種拼命將人生維持在正向的掙扎和努力演得很到位。尤其是從外人看來很理想的婚約中急流勇退,曾沛慈把這個轉折演得特別精彩。應思悅的部分比較讓人受不了的就是三八的那個部分,倒不是說她不可以三八,而是那個三八的方式,跟她的個性和處境不搭。觀眾應該不難看出,曾沛慈演這個部分的時候是最勉強尷尬的。但我覺得這是劇本的小瑕疵,不是她的責任。

還可以討論一下的是另外兩個男性角色劉昭國與王赦。我想就演技來說,溫昇豪和吳慷仁在當前台灣男演員中排名前五,應該不會有太大爭議。問題出在角色塑造。先說王赦。這當然是《與惡》中與宋喬安並列的重要角色,但是我感覺編劇對他卻沒那麼用心。怎麼說呢?其實王赦跟宋喬安兩個角色非常相像,都是工作和家庭之間因為某些原因出現劇烈矛盾而需要不斷調和的人。宋喬安是精明能幹的新聞媒體主管,王赦則是為弱勢發聲的人權律師,但是他們在家庭領域卻都出現崩潰的危機(待續)。

--

--